一、加大基础设施管护力度。总结汛期粮食作物受灾情况,因地制宜研究12处秋粮耕种方案,对全乡农田蓄水池、河堤、排水沟、生产道路等逐一排查管护,按照“田长制”责任范围落实“一对一”管护方案,已解决约350亩高标准农田因用电抽水等管护成本高,无专人管护问题,对排查出的“僵尸化”设施登记在册,已“翻修”8处增加可利用率,最大程度保障秋粮耕种效益。
二、建立耕种保收任职制度。为全面落实耕地“非粮化”“非农化”的要求,乡村干部全面开展了排查,对偏远山区耕种成本大和“短期效益弱”导致农户不愿自主耕种的地块,挑选15名农户“任职”,包保完成秋粮耕种目标任务,同时全面购买保险,为农户打造“种收成正比”且“稳产”的种植环境,激发农户种植动力。
三、优化结构促进质量提升。结合全乡“七佛贡茶”主导产业,全面科学推进“套种”模式,根据0.6万亩成熟茶园、0.4万亩幼龄茶园特点,择优种植大豆、玉米、荞子,推进有限耕地充分利用。同时对暴雨、干旱、风灾、垮方等已受灾受损的粮食作物及时收割清理,并耕种一批应季蔬菜,实现了耕地“利润”再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