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立分类信息管理机制。一是建立"基础信息台账":按居住状态将216户空巢老人分为三类(独居单人/独居双人/有邻居陪伴),记录性别、年龄、住址、健康状况、经济水平、精神需求、子女信息等11项核心数据;二是构建"关爱服务台账":通过定期走访形成服务记录,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。
二、完善应急响应体系。一是制作"应急联络卡":印制村“两委”、党员、热心群众的联系电话,确保老人紧急情况可快速求助;二是建立"邻里守望机制":为每户老人匹配1-2户邻居,实行日常关怀与应急联动。
三、强化服务保障网络。一是组建村支委牵头的服务队,实施三级包保(支部委员包片、党员包户、志愿者包人);二是执行差异化服务标准:一类老人(独居单人)每2天入户探访,二三类老人(其他类型)每日电话联系+每周入户探访;三是建立档案动态更新制度,实时调整服务方案。
四、创新政务服务模式。一是设立"老人事务代办窗口",涵盖户籍办理、证件申领等高频事项;二是实行"材料预审+上门收取+结果送达"闭环服务,减少老人奔波。
五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。一是社会救助:落实低保、临时救助等政策,确保老人基本生活有保障;二是文化关怀:组织"敬老月"活动,开展心理疏导、节日慰问等人文服务;三是机制保障: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制度,要求"逢门必进、逢人必问",留存24小时联络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