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拓宽渠道,广纳贤才“选好苗”。充分发挥各村(社区)党支部“蓄水池”功能,通过上门走访、电话访问等形式,宣传家乡发展机遇、产业优势等,吸引在外青年人才回归、建设家乡。创新“1+N”服务模式,为人才定制产业规划、推送就业岗位、解读创业政策,吸引人才回流。目前,已摸排20名有返乡意愿的青年人才,其中致富带头人12人、返乡大学生8人,平均年龄30岁,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70%,人才梯队结构持续优化。
二是三级联动,精准滴灌“育好种”。构建镇党政班子、驻村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“三级联动”帮带机制,每月开展常态化谈心谈话,累计协调解决后备力量工作生活难题20余件。通过“压担子+给平台”模式,今年组织60余人次参与基层党建、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,推动后备力量在实践中成长。同时,实施学历提升计划,鼓励5名后备力量参与继续教育,进一步夯实知识储备,提升综合素养。
三是实战练兵,人尽其才“用好果”。发挥领导干部和驻村干部“传帮带”优势,围绕农医保征缴、社会救助等核心业务开展手把手教学,帮助后备力量快速熟悉基层工作。设立“后备干部实践岗”,推动其参与村级重大项目、突发事件处置。对表现突出者,优先推荐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今年已有2名后备力量走上村级管理岗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