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构建“双包联”责任体系,筑牢帮扶根基。创新实施“党支部包联乡镇+党员干部包联毕业生”的“双包联”工作机制,由局机关第一、第二党支部联系乡镇摸清底数、制定帮扶计划;由人社系统党员干部与困难高校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,落实“谁包联、谁负责”原则,通过电话随访、微信沟通、实地走访等高频互动,实时掌握毕业生就业意向、推送适配岗位与推介见习岗位,及时回应求职难题。目前已摸排完成全县困难毕业生56名,落实36名党员干部全部认领包联任务。
二、打造“定制化”服务矩阵,激活就业潜能。围绕困难毕业生个性化需求,推出“三精准”服务:精准匹配岗位,联动劳务协作地区建立岗位共享库,深挖县内外优质岗位,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每月为每人推荐不少于3个适配岗位;精准开展培训,结合就业方向提供专业化技能培训;精准落实政策,安排专人协助符合条件者申请就业见习补贴、创业担保贷款,确保政策直达。“双包联”实施以来,包联干部累计走访联系100余次,推送岗位信息40余条。
三、完善“全链条”跟踪机制,巩固就业成效。建立“党员反馈-支部统筹-党委督办”全链条跟踪体系,党员干部实时反馈帮扶问题,党支部每月汇总成效并分享经验,局机关党委每季度调度工作进度。同时,对已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,协调解决工作难题;对未就业毕业生持续跟进,动态调整帮扶策略,直至实现就业。截至目前,累计解决困难问题3个,实现44名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