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强化组织领导。乐安镇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“一把手”工程,构建起层级分明的责任体系。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,组织宣传委员为副组长,各站办所负责人、村(社区)支部书记为核心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主要领导抓总、分管领导牵头、基层党支部落实的工作格局。通过建立“每月有安排、周周有行动”的工作机制,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判推进情况,把任务分解到岗、责任明确到人,确保文明建设工作不走过场、落地见效。
二、筑牢阵地矩阵。坚持把阵地建设作为文明实践的基础性保障,构建“1+8”镇域文明阵地网络,打造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、村(社区)实践站8个,同时统筹整合古城梨树文化广场、农家书屋、“金秋驿站”等公共服务资源,实现阵地功能最大化。其中,通坝村“金秋驿站”创新推出“群众点单+驿站派单+志愿者接单”服务模式,为老年人提供“菜单式”帮扶,累计服务群众超2.8万人次,解决抢种抢收、家务料理等实际难题69件。各阵地统一规范标识标牌,每月公开活动计划,让群众看得见、进得去、用得上。
三、创新活动载体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通过线上+线下双轨模式激发参与热情。线上依托“志愿四川”“青年之家”“掌上青川”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,累计推送志愿服务50余场次,总服务时长超320小时;线下组建9支志愿服务队,吸纳500余名志愿者,开展防汛巡逻、文明劝导、科技普法等活动150余场。同时深化典型示范引领,常态化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公婆好儿媳”评选,仅2025年就评选各类先进典型18名,并通过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,让文明新风融入乡村肌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