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严格落实“30123”预警叫应机制。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,确保发布预警后30分钟内完成首次叫应,每间隔1小时跟进确认,发生重大情况立即报告;综合运用电话、广播、铜锣、上门敲门等方式,打通预警“最后一公里”,全年发布暴雨、山洪、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80余期,发送预警短信3.5万余条。
二是坚决执行“三个避让”转移机制。严格落实“县领导到乡镇、乡镇干部到村、村组干部到户”包保责任体系,强降雨期间各级责任人全部下沉一线;坚持“主动避让、提前避让、预防避让”,对山洪、地灾隐患点、沿河低洼地带群众应转尽转、应转早转,2025年累计紧急转移避险群众5240人,紧急转移安置2229人,实现“零伤亡”。
三是建立特殊群体精准守护机制。针对留守老人、不识字群体建立“防汛联络群”,整合政府预警、家庭监控和邻里互助资源;对特困户、残疾人落实“一对一”责任人,全程负责预警传达、转移护送和安置报告,形成闭环管理,有效解决弱势群体防汛防御薄弱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