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徽

热点查询: 财政预决算 政府工作报告 优化营商环境 投资政策

当前位置:首页 ? 青川县德赢VWIN关于印发《青川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的通知
索 引 号 : 00847003/2023-54671 发布机构: 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: 2022-12-13
发布时间: 2023-01-17 发文字号: 青川府函〔2022〕166号

分享:

[ 字体: ]
公文种类: 其他 有 效 性 : 有效

青川县德赢VWIN关于印发《青川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的通知

青川府函〔2022〕166号


青川县德赢VWIN

关于印发《青川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的通知


各乡镇德赢VWIN,县级各部门,四川青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:

现将《青川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

青川县德赢VWIN

2022年12月13日


青川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

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加快构建青川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体质,提高全民健康水平,根据《四川省德赢VWIN关于印发〈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〉的通知》(川府发〔2022〕6号)及《广元市德赢VWIN关于印发〈广元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〉的通知》(广府发〔2022〕28号)精神,结合我县实际,特制定本实施计划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(一)指导思想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,围绕健康中国、健康四川建设,深入实施四川体育“123456”发展战略和市委关于“开展全民健身、发展体育事业”的总体要求,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,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,丰富科学健身服务,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,提高健康水平,为建设体育强省和健康青川做出积极贡献。

(二)发展目标。到2025年,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,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强,健身组织活力进一步彰显,赛事活动全域化推进,科学健身服务常态化开展,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.8%,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》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%,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.29名,县、乡镇、村(社区)三级全民健身设施和社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实现全覆盖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6平方米。

二、主要任务

(一)明确目标、强化措施,补齐场地设施短板。一是完善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。推动各级加大投入,着力完善县、乡镇、村(社区)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,实现社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全覆盖。加快推进我县体育公园项目实施,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选建健身广场、健身步道、滑冰馆、轮滑场等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。每个村(社区)建有一个多功能运动场。到2025年,全县统筹建设体育公园、健身步道、乡镇健身中心、社区健身中心、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15个以上。推广配建智能健身器材。推动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、适儿化、无障碍建设,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等特殊人群。二是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提升。合理利用边角地带、闲置广场、厂房、菜市场等可利用空间,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,根据居住区和社区建设情况,完善群众举步可就、便捷多元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,满足社区群众基本健身需求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“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.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.3平方米”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,并与住宅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同步验收、同步交付,不得挪用或侵占。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,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设施。三是着力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。持续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,逐步完善场馆软、硬件设施,做好场馆应急避难(险)功能转换预案。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监督指导,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水平,加大场馆向青少年、老年人、残疾人开放力度,不断提升场馆使用效益。鼓励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,推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馆有序向社会开放。

(二)打造亮点、形成品牌,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全域化。一是夯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。遵循“因地制宜、业余自愿、小型多样、就近就便”的原则,按照“普遍化、经常化、科学化、社会化”的要求,积极构建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、内容新颖、实效突出、贴近生活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,引导群众参与,增强健身意识,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。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。定期举办县级综合性运动会,打造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群众体育项目县级联赛;打造3种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,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;乡镇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次以上,村(社区)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。持续组织开展“百城千乡万村·社区”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、国民体质监测、全民健身日等赛事活动。鼓励各级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。逐步构建三级联动、部门协同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。二是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。继续办好四川·白龙湖搏鱼大赛,积极策划自驾游、环湖骑游、山地探险、滑草滑雪等项目。精心打造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,力争打造在全省或区域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1个以上。以赛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,以品牌赛事宣传青川、推介青川,提升青川知名度。三是积极引导重点人群开展健身活动。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,推进青少年体育“健康包”工程,广泛开展青少年球类、田径、棋牌类等体育赛事活动,强化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,完善青少年近视、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体系。在公共体育场地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备设施。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,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。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,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。大力推广工间操、广播体操,举办农民、青少年、残疾人等针对特定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。

(三)结合实际、科学布局,健全体育组织网络。加强各级体育组织建设。进一步强化乡镇体育社会组织,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村(社区)延伸,鼓励支持民间体育组织发展壮大。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,构建覆盖城乡、富有活力、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。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,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。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,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,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。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。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。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、群众体育引领员招募培训及队伍建设,积极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、群众体育引领员下沉基层,指导基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定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科学指导服务。到2025年,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00名以上,建成3500名以上的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。

(四)明确目标、强化措施,普及科学健身服务。加大科学健身指导。广泛利用电视、广播、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。每年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及图文信息50期以上。开展健身项目进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区、乡村、学校。依托各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健身气功科学健身技能培训,推广普及科学健身方法,满足群众健身需求。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,大力弘扬体育精神,讲好群众健身故事。落实国民体质监测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。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,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。

(五)加大投入、提能升级,打造全民健身智慧化。加强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提能升级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推动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信息化改造,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水平,提供场馆流量监测、场馆预定、赛事活动信息发布等便民服务功能。鼓励配置智能健身设施,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。到2025年,完成县城公共体育场馆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,推动有条件的社会场馆进行信息化建设。积极融入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。打造集场地设施、群众组织、赛事活动、健身指导等信息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,提供健身设施查询、健身场地预定、体育培训报名、科学健身指导、线上赛事活动等服务。

(六)多措并举、融合发展,搭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。一是深化体教融合。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,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,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,保障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,让每个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,培养终身运动习惯。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,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力度,大力培养体育教师、教练和裁判队伍,完善和规范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体系,引导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。二是推动体卫融合。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动促进健康模式。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并掌握运动处方的能力,积极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掌握基本的运动医学知识,以此促进科学健身的针对性和保障性。三是促进体旅融合。充分利用青川的生态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,开展一系列弘扬青川精神、凸显青川文化、诠释青川历史、展示青川风情、彰显青川特色的系列体育健身活动,将体育与旅游度假、康养、科普等有机融合,实现体旅融合转型升级。通过推广冰雪、山地、航空、水上、马拉松、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,打造户外旅游产品,加快建设官帽山滑雪场、唐家河自驾车营地等户外公共服务设施。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、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,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。

三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,发挥各级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,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,建立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”的工作机制,整合资源,形成全民健身工作合力。

(二)加大经费投入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。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,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。坚持“全民健身社会办”“谁投资、谁受益”的思路,多渠道筹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,鼓励社会各界、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个人积极参与兴建和管理全民健身设施,资助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

(三)壮大人才队伍。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健身指导、组织管理、科技研发、宣传推广、志愿服务等人才培养。通过人才引进等渠道吸纳高水平教练员,整合体育骨干教师融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,稳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、群众体育引领员等队伍建设,不断优化结构,提升人才质量。

(四)强化安全保障。加强健身设施监管,按要求配置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,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、应急、疏散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。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、应急保障机制,完善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,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,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发展。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