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业是民生之本。我县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,紧扣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总要求,对高校毕业生、贫困群众、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群体,实施“三个三”就业模式,积极落实“稳就业、保就业”的就业工作举措,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。截至目前,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920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4%。
一、三大行动,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
一是能力提升行动。开展大学生实名制登记工作,精准掌握高校毕业生现状,根据大学生培训需求,定点采购培训机构开展电子商务、市场营销、种养殖业等技能培训3批次90余人,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。二是创业引领行动。依托双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孵化园,引进王淑娟、赵海伶等10名大学生创业实体入驻,带动2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,同时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优惠政策,组建农林、金融、科技等12名创业指导专家团队,采取“1+1”“1+n”结对帮带模式,定期开展市场评估、开业指导坐诊式指导服务,充分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。三是就业促进行动。对今年毕业的242名贫困家庭已离校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台账,一对一进行回访,精准掌握就业意愿和就业状况,已为27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。将16—24岁失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,认定就业见习基地16个,参加见习20人,按1320元/人.月的标准拨付见习补贴9.504万元。
二、三类安置,助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
一是“带动式”安置。研究出台《青川县就业扶贫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(暂行)》,对贫困劳动力创办实体进行奖补,并从资金、政策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。今年以来,累计发放创业补贴6万余元,按照个人不超过15万元的标准相符合条件人员新增发放担保贴息贷款1040万元,已贴息30.67万元,为1家小微企业发放担保贷款50万元。二是“激励式”安置。制定《青川县就业扶贫基地(车间)认定及奖补办法》,充分发挥奖补政策导向,择优认定了四川中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、青川县天运金属开发有限公司等59家扶贫基地(车间)(其中就业扶贫车间46个,东西部劳务协作13个),设凉水镇跃进村扶贫车间总部1个,其他辐射到全县14个乡镇,先后鼓励吸纳3157人就业(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638人),按照定额奖补与一次性奖补相结合的方式兑现就业岗位奖补资金86.5万元。三是“兜底式”安置。切实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力度,因村制宜开发“保洁绿化、治安协管、村道维护、交通管理、地质灾害监测、护林防火、水利监管员”等各类公益性岗位,着力安置农村贫困户中的残疾人、低保家庭成员、异地搬迁人员417名,按照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,拨付岗位补贴97.16万元,疫情期间率先出台农村临时公益性岗位开发文件,将全县范围内就业困难家庭农民工全部纳入开发临时性公益性,按照400元/人/月的标准开发临时公益性1092个,发放补贴126.48万元;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69人,共拨付补贴87.692万元,在非贫困村从8月—12月开发公益性岗位650人,拟投入资金130万元。确保了特殊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。
三、三条通道,助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
一是扶助通道。以乡镇为单位,按照“走村入户、登记到人、信息入库”的原则,全面掌握全县就业困难人员基本信息,认真分析其年龄、性别、文化、技能等特点和实际情况,量体裁衣,制定“个性化”就业服务计划,真正实现“实名制就业服务落实到人”。建立就业扶贫《一库五名单》按季度动态更新。二是信息通道。因受疫情影响,将线下招聘搬到线上,利用青川就业微信公众号,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,开发了现场招聘专栏,推送就业岗位,实现掌上就业,降低求职成本,截至目前全县开展“线上+线下”招聘活动12场次,提供就业岗位9.2万个,在青川就业微信公众号增设“线上招聘”栏目,每天发布招聘企业,帮助劳动者实现足不出户掌找工作;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册,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,成功组织专车点对点输送80名贫困劳动者到浙江吴兴就业,预计实现年人均收入3.2万余元。三是补贴通道。大力宣传政府就业惠民政策,落实各项补贴待遇,积极扶持就业困难群众。目前,已发放失业保险5835人次488.74万元,落实稳岗补贴50.66万元,失业补助金164人80.04万元,为4992人符合条件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4.75万元,为9人发放职业培训补贴1.15万元。
	
主办单位:青川县德赢VWIN办公室 管理:青川县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
运行维护单位: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联系方式:0839-7222094
					政府网站标识码:5108220018
					备案号:蜀ICP备05031225号-1
					
川公网备案号:51082202000102